帮助&资讯

在线职业教育 — 国内职业教育正处在路口 高素质职业教育市场广阔

2022-02-07 14:32:22

正如学生工问题所反映的,仅靠政府有限的投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师资和教学水平、以及社会认同度都存在不足,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时代对技能形成的要求。

因此,中国在现阶段构建新的技能形成体制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强调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意味着新的技能形成体制将重新纳入集体主义的特征,即国家和企业分担技能培训成本,由职业学校提供理论学习,由企业车间提供技能实际操作训练。

对企业来说,投入资金购买先进机器设备,如果没有足够的新技术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受到制约,因此会有动力承担对工人的内部培训,但是只有解决技能形成中的“搭便车”问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

在德国企业聚集的江苏太仓已经形成了一种跨企业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具体来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当地职业学校和德资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学生在课堂、实训中心和企业车间接受培训教育,所学内容主要为行业专用技能,毕业后获得德国商会的职业技术证书。

这种模式不限制毕业生在行业内企业间流动,但企业间进行有组织的竞争,通过合作协议,一方面进行薪酬控制,实现级差工资的压缩;另一方面直接控制员工流动,限制挖人,从而降低员工跳槽和企业挖人的动力。未参与技能培训的德国企业,如果需要聘用技术工人,需要向其培养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措施和行规降低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保障了企业进行技能投资的获益。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岔路口:一边是制造更多的学生工,一边是制造更多的新技术工人。尽管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良好愿望是后者,但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除了长期投入之外,更需要制度和政策的改善。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放弃短期利益和路径依赖的诱惑,认识到滥用学生工是一种竭泽而渔。

唯有投资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既有技术又有地位,才能使未来的经济发展进入“高技能均衡”的良性循环,即企业依赖高素质劳动力扩大市场份额,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将进一步强化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质量要求。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