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联网创始人CEO黄志如博士后《智慧教育大讲堂》深圳开讲,针对智慧教育这样一个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专访,针对这个热点背后所代表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以及它所蕴示的行业趋势,与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跟我们进行了一场简单而深刻的对话。
智慧教育领域缺乏原创力,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改变
中国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如果是从覆盖的维度来讲,是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已经找不到有空白的领域。在智慧教育这个领域,从资本追逐的热度和应用的覆盖面来看,它也确实是远超了欧美国家,但完全属于中国本土创造的智慧教育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并不多,都是模仿跟随以及在别人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我们的智慧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教育最深的本质。
智慧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整个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素养的提升,帮助学校去改变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和老师围绕着教书育人这个最核心的功能去培养人、激发人、引导人,而不是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的最粗浅应用。单从在线教育所拿的毕业证说,国外是完全承认远程教学所修的学分,等同于我们国内全日制统招大学在校所修的学分,是具有同等含金量的,而在我们国内却是有差别的。
所以中国在这一方面要学习欧美更大的去放宽,一方面是从教育体制上我们要不断的去优化,只有从体制上、从政策上去引导,通过对学生的学历认证以及培养模式,以及对于他的这样的一个终身学习的激励等制度的建设,让每一个学生或者说是已经步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愿意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能力来评估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单单是学理论。那我们的智慧教育所打造的资源平台、教学教务以及学生管理的平台,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国和欧美的水平才能并驾齐驱。
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
所有的技术对教育的发展都是辅助性的,智慧教育最终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应用水平以及实施效果,我觉得它是有多种因素和条件共同决定的。技术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教育的最本质的核心和功能还是不能改变。智慧教育它应该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去提高教学效果、资源整合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等。智慧教育本身这个课题不仅仅包含了技术,还包含了智慧教育的大数据、客户互动,整体管理的 IT流程等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取决定作用的,还是取决于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取决于高层决策者对于智慧教育的整体认知,他的政策导向性将影响智慧教育最后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的1.0时代,大量的企业在智慧教育应用上也引入了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也提出了所谓的大数据的管控中心,最后出来的结果都只是服务于学生的应试教育,面向各种考试题目这种具有机械化条件反射型的应对能力,并没有智慧去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使命,以及教育改革的信息化应用手段等原动力也没有发生特别多的改变。
智慧教育不应该是去追逐新的技术,让技术来决定我们教育的走向。而是怎么样要学会去操控、去把控、去利用、去驾驭这些新的技术为我们所用,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德育水平、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思维模式等方面去开发出更多的应用,通过应用来推动智慧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每一次技术变革,它必然会推动着我们的教育往前走一步,5G时代的来临,数字经济全球化,地球村可能变成宇宙村,这种思维理念的转变,就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去适应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未来教育的变革一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一个影响,全方位的手段、内容、理念、方法,甚至会改造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面对未来新技术应用的开放心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拥抱未来的数字变革,你才能够有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去适应未来社会教学能力的多元化需求。
针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扭转的关键突破点在哪?
目前中国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还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这种认知水平的差异,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升级完善的最大障碍。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政府和学校,在过去确实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每年在这方面的财政拨款都是非常的慷慨。我们国务院提出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这个目标,已经在中国的任何一所乡村小学都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令人堪忧的是,实际激活状态可能不到30%,实际上用起来的效果也非常差。例如智慧校堂,社会课堂、智慧校园等的引进,却看不到任何的数据,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考勤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一卡通就餐系统,用的最好的就只有一个阅卷系统。至于对学生的全面培育,学校的资源管理,老师工作全过程的在线化,甚至是老师本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评估体系和技术体系,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当中都是空白,或者说形成的是一个数据孤岛,缺乏统一的规划,最终没带来实际的帮助,反而给老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困扰和负担。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体质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教育信息化是政府集采、政府招投标,对学校实际的运营管理一线的现场的实际状况可能并不了解,也就是买的人不用,用的人又没有权利去买,就买和用之间的完全脱节。所以我们应该从体制上去改变,让一线的人参与到教育信息化采购的决策里面来。另一方面,作为决策高层如何高瞻远瞩的进行教育信息化体系和制度的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部门如何深入到学校管理一线的业务现状,去规划我们的整个体系,从政策层面,从思维模式,从认知的水平,从源头进行改革。让更多的决策者、更多的学校校长、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和部门,去认识到合理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步骤、流程、方法是什么样的?只有改变和提升了认知,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才有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否则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