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慕课特点及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译名,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慕课模式下,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是课程的发起人和协调人、是课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材料、参加线上线下互动式讨论并完成课程作业与测试。慕课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国际上知名高校纷纷加入MOOC平台,国内.、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在2013年先后加盟慕课,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课程。
慕课大潮涌入,给我国高校的现行教育体制带来了挑战。学生在家里、宿舍里学习慕课课程,到学校或论坛小组里去做作业、参与讨论,接受教师或同学的辅导。这种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无疑会冲击传统教学中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倒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黎静,2013)。
2 . 慕课需求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面对慕课的快速发展,目前还鲜有针对学习者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本研究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基于调查反馈对慕课课程的推广进行了初步探讨。
2 .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为所在医学院校大二英语分级教学A班的学生,共有97人。A班同学的英语成绩在年级占前25%,所涉及的专业包括药学、中医学、药物制剂等。在调查前,任课老师介绍了慕课,列举了慕课所提供的相关课程,播放了哈佛大学慕课课程《健康与社会》的一段视频(带英文字幕),以增加对慕课的感性认识。调查时向学生说明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慕课课程的需求,以匿名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后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英文授课的慕课课程,接受学生慕课证书作为所授“学术英语听说”课程的课外学习证明,并在期末对同学在课后学习慕课课程进行了跟踪调查。
2 . 2 问卷调查结果
2.2.1 关于在线学习的参与度
被问及课外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频率时,有16位同学选择“经常”,76位同学选择“偶尔”,5位同学选择“从不”。这说明超过83%的调查对象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自主学习媒介。
2.2.2 关于慕课的认同度与课程选择
对于慕课课程的优势,最受调查对象青睐的是课程种类丰富和学习时间自由,其次是课程基本免费、名校名师授课。调查中仅有11人认可慕课所提供的在线群组讨论。在慕课课程选择方面,更多的同学关注的是课程内容,其次是教师,最后才涉及到学校。如果要求完成一定慕课的课程,参与调查者大部分倾向于选择艺术及人文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10%的调查对象列举了计算机、法律类课程,还有个别学生提到了对历史、经济、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感兴趣。
2.2.3 关于慕课的学习及考核方式
关于慕课的上课时间,77名同学选择自由安排,仍有20名同学选择在固定时间上课。关于上课地点,55名同学选择在学校的教室、机房、图书馆等场所,37名选择在宿舍,5名选择在家。对于考核方式,64名同学认为可给相应课程对应的学分,并改革考核方法;6名同学认同给学分,但仍旧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27名同学认同“听课是为了丰富学习生活,给不给学分无所谓,任意考核方式都可以接受”。
2 . 3 学期末跟踪调查反馈
在任课老师介绍前,仅有4位同学听说过慕课;在任课老师介绍并推荐慕课后,有17位同学参加了相关课程,其中还有三位在学期结束前获得了以英文为授课语言的课程证书。
对于没有参加或完成慕课课程学习的原因,调查对象反馈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语言限制(占调查对象78%),同时接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时间难以协调会阻碍课程的完成,还有27%的调查对象提到缺少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实时反馈也是阻碍完成学习的原因。对于17名已经参加慕课的同学,选择慕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其中14名同学每周所花时间在两个小时以内。在课程学习遇到问题时,88%的同学选择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少于10%的同学会选择在论坛上求教或参加线下活动或同伴讨论。参加慕课的同学普遍反映慕课学习需要较强的自主性,而认为自己的自主性一般或不太好的有13人,占参加人数的76%。
3 . 慕课推广初探
在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MOOC所带来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培养学术能力、思维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机遇。不过现阶段慕课面临一些困境,如低完成率,课程质量标准、学习评价和认证未建立科学机制,过程管理存在缺陷,教师转型、教学设计理念转变困难等(陈冰冰,2014)。这些困境的存在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的缺乏,使得慕课还难以撼动传统教学的主体地位。
如何适应教育变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笔者认为可以重点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传统教学与慕课结合,二是着力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 1 将传统教学与慕课相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创新体制僵化等问题。慕课借助世界一流师资、丰富前沿的内容、灵活的学习模式和极低的费用,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不过与传统课堂不同,MOOC的学习没有他人监控和驱动,也没有课堂出勤的管理,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自选课程、自定时间、自觉作业和自由交互。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习惯被动式学习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在此次调查中有发现超过五分之四的调查对象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自主学习媒介,在参与在线课程学习者中也有近四分之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自主性一般或不好。
通过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慕课优势,同时有效提高慕课完成率。如在笔者开展的“学术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学生若完成了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慕课课程学习,可以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此外可以在考虑课程设置时,直接把一些慕课课程转变为学分课;另外可把慕课作为现有教学的补充或替代,将课后的自主学习和课内教学协作开展,进行混合式教学。2012年圣何塞州立大学(SJSU)的学生在进行电子电路课程学习时就采用了混合式教学的模式。SJSU学生在课外观看麻省理工大学(MIT)课程的网上教学录像,完成相关的作业和模拟实验。在面授课堂上,SJSU的老师根据学生慕课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进行内容答疑,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作业,老师和助教做巡视指导(汪琼,2013)。利用慕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现有教学模式,是数字信息时代进行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3 . 2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慕课平台突出了沟通的速度、可及性、开放性、快速反应、争论和非正式性等效率文化,这些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活动可能会带来不适。在调查中发现接近90%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选择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只有不到10%的同学会选择在论坛上求教或参加线下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一个MOOC学习个案分析中也发现学生不太习惯通过论坛、Google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沟通,除了一开始参与简单的论坛介绍之外,基本上没与其他学员更多互动(陈向东、曹安琪,2014)。
慕课和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其优势就在于互动性强,其线上学习社区,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和生生之间的协同学习。融入慕课,也就需要更好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调节、互相适应的过程,交际双方根据实际情况临时修改甚至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去顺应对方的习惯,在尽可能多地保留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接受对方,最终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比较匮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颇显薄弱(牟为姣、吕美嘉,2013)。如何在慕课讨论中提问或参与小组的讨论,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见解,这些是国内慕课学习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4 . 小结
慕课引领的在线学习风起云涌,我们需要紧密把握学生的需求,积极与传统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理由相信,自主性、个体化和互动式的慕课模式能赢得更多的关注,促进文化分享和社会协作学习,并带来学习的革命.的变革。
参考文献
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5):38-43.
陈向东、曹安琪.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9-14.
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13(5):151-155.
牟为姣、吕美嘉.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25-127.
汪琼.MOOCs与现行高校教学融合模式举例[J].中国教育信息,2013(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