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MOOC堪比制作电影大片
为了将原有课程变成一门“MOOC”,南大陈昌凯老师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16周课时的一门课,压缩到了4-6个小时。“这极短的时间内,却要浓缩比过去更海量的信息,还要均匀分布‘刺激点’,以保证电脑前的学生不会离开,挑战非常大。”从去年10月份开始,陈昌凯和团队一起酝酿,从资料搜集、选题确定、脚本撰写,再到信息呈现的方式,都反复讨论,仔细打磨。陈昌凯说,“我学会了用镜头来说话,学会用更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这样的讲课,堪比制作电影大片了。”
在南京高校,已经有不少学生成为“MOOC”的忠实粉丝。南大、东大、南师大、南理工等校都有各自的“MOOC”社团。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大二学生梅杰正是该校“MOOC”社团的一员,“去年七月份成立以来,我们的组织正在不断扩大,不少同学还拿到了课程相应的认证证书。”对于南大新开设的“MOOC”,梅杰表示期待已久。他刚观看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导论》的一节课,课程开场的“酷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马哲课都是这样上,恐怕老师们再也不愁点名啦!”梅杰笑道。
梅杰说,在课堂里,《微积分》这门课程一上就是4节课,想不打哈欠都难。“MOOC”则相反,仅一小时的“MOOC”被切割成许多个小视频,每个小视频只有8-10分钟,视频间歇则设计小测验,通关才可以继续学习,“就像是打游戏升级一样好玩”。
高校:不加入MOOC将面临失语
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不主动加入“MOOC”潮流,传统的教授课程方式会失去自己的学生。
“同样一门课,学生可能会在网上搜到世界各大学不同的版本,既然‘MOOC’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与其让别人影响我们的学生,不如想办法去扩大自己课程的影响。”陈昌凯说。有不少高校教师坦言,如今国内高校不少低水平的课程,并不可能一夕之间消亡。但随着国内“MOOC”平台的壮大,学生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中国著名高校相继融入“MOOC”平台,背后正是传统大学的危机意识——避免在新一轮教育浪潮中失语。
与国外相比,目前真正有能力开设“MOOC”的高校和老师并不多。在江苏,南京地区的高校们频频与MOOC3大平台运营商接触,但加入国际“MOOC”平台的目前只有南京大学。而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正按照MOOC运营平台的标准,建设本校的MOOC课程。东大计划在3-5年内建设80—100门的MOOC课程,南航近期正打造航天特色的8门特色MOOC课程,制作好后会放在工信部建设的高校联盟MOOC平台上。
南大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认为,“MOOC”课堂教师比传统课堂教师要求更高,必须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背景的支撑,才能“化繁为简”。南大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教授说,劝说老师们加入MOOC并不容易,“首先‘MOOC’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听课者,你对自己课堂质量要有充分的自信;其次,很多老师不习惯对着镜头,平时上课有些小动作、小口误可能都不打紧,上镜头就很难受了。”
机遇:留给中国高校的时间不多了
赵志宏表示,“MOOC”浪潮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和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的比拼,只有尽快建立中国版本的“MOOC”,整合国内优质资源,向所有学子免费开放,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留住人才。
尽管“MOOC”在国内迎来一片叫好声,但“MOOC”的制作成本、投入产出效益、技术模式却少有人关注和研究。赵志宏表示,目前一门“MOOC”的建设费用都在20万元左右,以南大而言,每门课程的成本也在10多万,有些高校甚至为了一门“MOOC”花费百万。“如果就市场而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赵志宏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能够授予证书、文凭甚至学位,是“MOOC”能够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前提。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个与三大“MOOC”平台合作的名牌大学,能为学生提供学分。“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王守仁认为,以“MOOC”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将MOOC教育和传统课堂相结合,去改变教师们课堂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才是最根本的应对方法。毕竟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气球鱼学院,网校校长进阶之路。www.qiqiu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