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mooc慕课 — 当SNS遇上MOOC

2015-04-07 09:58:15

1.基本理论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任何教与学活动可以从认知过程方面被划分成6个层次,这里简要的示例如下:
(1)记忆:学习者能够准确复述概念
学习者能够准确复述MOOC四个字母代表的单词
(2)理解:学习者能够举例说明概念,区别这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不同
学习者能够举例说明MOOC和网络公开课的区别
(3)应用:换一个环境后,学习者依旧能够使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者能够运用MOOC内容规划表及项目时间管理器,设计一周自己的MOOC课程
(4)分析:学习者能够归纳这样做的原因,和为什么不那样做的原因
学习者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归纳自己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来拍摄自己这个内容的课程视频
(5)评价:学习者能够评价与批判另一个人做的效果
学习者能够对MOOC课程的设计、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的不足做出批判
(6)创新:基于知识或技能的发明、创造或产生新设计
学习者能够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技术,组建团队并设计一门全新的MOOC课程


2.社交工具的不同用途

 

不同的MOOC平台系统提供的社交化工具也是不同的,绝大多数平台能够提供讨论版(BBS)功能,像学堂这样在线基于edx的MOOC平台、Blackboard教学平台等都具有wiki功能,还有些平台还有博客功能……有些课程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IM工具建立了新的社交互动方式,还有学习者自发建立的QQ群等都是社交工具的应用,显得有点眼花缭乱了吧?
难住了?我们不是技术人员,不是程序猿,不是攻城狮,这多的工具,我们咋用啊?
通过上边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仅仅需要把知识按照认知过程分个类,马上就能够采用恰当的社交工具了
(1)记忆和理解的:课程中除了视频中插入的Quiz、单元测验外,对学习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的的社交工具是Wiki,wiki说白了就是名词解释,Wiki的游戏规则是你可以先解释,我觉得你解释的不对,我可以修改,他觉得我和你合起来解释的还不对,他还可以继续修改,甚至更多的人修改,别被wiki这个洋名词吓住了,百度百科里边的词条就是这样来的嘛,您备课或写论文的时候,有木有参考过百度百科的词条呢?需要注意的是:wiki中不能有问答出现,wiki词条也不能是一个疑问句。而一定是一个名词,不是一个句子。MOOC或SPOC课程团队要给wiki一些规范,例如词条名词,怎么编辑等,否则,学习者可能因为自己不能区分而把wiki当做讨论板
(2)理解和简单应用的(简单应用就是基于假设的应用) 这个除了通过客观题作业外,比较适合的社交工具是讨论板,也就是发帖回帖。学习者可以相对自由的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这样的学习活动也适合讨论板发帖回帖
(3)复杂应用(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分析这个除了客观题中的课程设计作业外,比较适合的社交工具是博客,学习者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写成博文。或者是把自己发现的秘籍写成博文,共其他学习者回复或转载,但是目前我看到只有个别MOOC平台有这个功能,绝大多数复杂应用和分析,均被授课团队以课程设计作业的形式来设计为教学活动
(4)评价与创新此类学习活动往往以互评的方式呈现,适合的社交工具是投票、讨论板发帖回帖。学习者将自己评价其他人作业时,发现的优秀作业展示在讨论板是个不错的做法。而创新层面的知识,适合于博客、讨论,学习者将自己的新发现发表出来,共其他学习者参考或评价。
而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另外一个维度:知识维度来看,事实性、 概念性知识适合wiki,程序性知识适合讨论、博客、元认知适合博客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

事实性知识:MOOC是开设在网上的课程;

概念性知识:MOOC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程序性知识:开设一门MOOC需要经历设计、制作和运营等阶段;每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分别是……;

元认知:我如何才能将MOOC做的更好?

3.还是要慎用即时通讯

像微信公众平台这样实时性不太强的工具,能够有效增加互动,但课程团队官方建微信群、qq群。无疑是将课程团队拉入到无限时间、精力投入的深渊,如果MOOC团队的助教不是足够多,或者您不是在做SPOC,还是远离IM吧,学习者自发建立的群之类的工具对课程也是有不小的帮助的。

最后,不少我们现在用的网络教学平台,都能够支持开设MOOC/SPOC 课程,建成后,您可以用这些课程来实施翻转课堂,但老师们可千万不能把wiki当成讨论板。否则学习者就可能会怨声载道,影响学习者个体的学习体验和群体的学习氛围。

 

气球鱼学院,网校校长进阶之路。www.qiqiuyu.com


本文作者:李笃峰


广告位

其他用户都在看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