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在线教育 — 疫情之下在家学习_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

2020-12-14 14:49:18

疫情之下,国内都开展了「停课不停学」,各省各地、台湾香港的做法都很不一样。简单的是按时间表「上课」,不过集体性比较强,不少地方有划一的网上播放。但也有其他的种种形式,供应者(provider)有些来自网络公司,有些来自民间校外教育机构,也有来自教师。平常就对「在线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各类供应者大展拳脚。还有不少着名的教育工作者,在网上讲课,动辄可以有几十万,甚至超过一百万听众。真是不可思议!

大陆和台湾都建立了供全社会的教育云,其实是一个广纳的大平台(clearing house)。

在香港,若非疫情,也不会发觉有如此多的供应者。真是目不暇给,而且有不少已经颇有规模,服务的品种繁多。不少因应疫情,免费为学校服务;许多学校也乐于与他们合作(即使是收费),既减轻了教师(并非必要)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规范、主动学习的机会。

就从供应方来说,似乎品种不缺。香港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对学生最有利,也最可行。这里面,因为全面的停课,迫使学校全面上网,也因此引起不少平常不需要的考虑。这些考虑的出现,其实是好事,会为长期的学校教育,带来一些难得的思考空间,疫症过后,会有长远影响。

有些学校和老师,已经在想,疫情过后,可以保存哪些网上学习的元素,也就是可持续地维持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多种方法、多元内容的元素,而改变一下学校生活的形态?例如,课时的长短,是否一定要划一?学生的课间休息,是否可以放长?笔者多年前曾经在自己的学校,在高年级尝试一天一个科目,例如一整天就是物理,效果奇佳;但又不是全部时间把学生困在座位上。已经有学校,每星期若干天下午不上课,做其他活动。

师生交往 学校特点

香港有一班家长启动的「做中学」(LBD Learing by Doing)计划,参加的小学,下午基本上不上课,用另类模式学习。有了网上的经历,可以非常灵活地来考虑学校生活的设计。

网上学习的全面施行,不只是攻破了学校固守的传统模式,其实也看到了学校模式的一些必要的元素。

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师都会定期与学生交谈,也渐渐显露出学校集体生活的必要性。也许应该更加珍惜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加显出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以往面对面的时间很多,不在话下,未必在意;以后也许需要设计一下,增加个别交谈、小组交谈的机会。以往与学生谈话,往往限于学生的学业或行为,以后也许不妨创造机会就是聊聊天(想起幼时在天主教慈幼学校,上午中休有30分钟,到处都是年轻的修士,与学生一起踢球、玩耍,无所不谈)。以往很多教师,已经与学生有社交平台的联系与交往,过去甚至有被认为教师过分接近学生,以后也许会逐渐成为常态。

最近,不少的群组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家庭对于「在家学习」的准备。有朋友甚至批评:你们只知道讲教师如何如何,可知道家庭是否承受得了?批评非常及时,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挑战。

前文提过,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学校大多数家庭无法实行「在家学习」,因此安排学生小组分批回校。这也许是极少数的学校,但是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有家庭难以实行网上学习。

第一类,家中没有电脑。虽然政府已经实施了对弱势家庭的补贴,资助学生购买「自携装置」[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有不少学生没有电脑。有些学校,为此特别为这些学生开放学校的电脑设备。也有学校,筹募或者自己掏腰包,为学生送上平板电脑。

第二类,家中电脑不够用。即使不是太贫困的家庭,家中有电脑,但是疫情之下,电脑不够用──或者兄弟姐妹都要用,或者父母因疫情居家工作──电脑的使用就不够分配。这种情况,目前看来只有由家庭自行解决,但这还算是金钱可以解决的。

硬件不足 形成分化

第三类,家中没有上网的习惯。也许是家中完全没有上网的需要(比如说父母都是从事蓝领工作),在家上网变成了疫情之下的新需求。假如当地有网络覆盖,就是付费上网的问题,又是钱的问题。所以有学校为弱势家庭送上电脑之余,还送上Sim Card(也许送上路由器router,也能解决问题)。

假如有热心人士,送出大量Sim Card或者router,就不光是解决疫情之下的燃眉之急,也是让很多学生不会因此失去一个另类学习的重要机会。

第四类,家庭处于网络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又或者有网络但是讯号微弱,就不是付费可以解决。手机的数据用量有限,不可能通过「个人热点」长时间上网,那就金钱也解决不了。

不知道是否有网络商可以慷慨一下,在居民比较稀少的地区,为了学生,也紧急铺上网络(虽则5G在望)。内地有专为学生手机设计的学习App,不过也有数据量的问题。

不要说学生,我们大学的同事,住在偏远地区的,也因为频带问题,遭遇到上课的困难。笔者原来安排的项目,也因为有其他大学的学者上网困难而无法开会。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要是不解决,就会因为疫情,而出现人为的数字分化(digital divide)。

要是以后有些另类的学习形式,得以长期发展,这类的分化就会愈来愈严重。作为一个绝非穷困的社会,不能坐视这类分化的出现和延续。

目前是由学校各自解决,这当然也是香港「校本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但是,以资源来说,不管是金钱还是网络,都不是学校可以全部负担得起的,值得全社会关注与想办法。

家长角色 莫想当然

当然,以上只是集中讨论硬件──电脑与网络。网上的学习,往往经意不经意地要借助家长的参与,小学初中尤其如此。有些家庭,或则父母都要上班,或则父母没有辅导孩子的能力,或则家庭气氛不太和谐,或则父母不善于与孩子沟通,或则居处狭小而没有空间……没有疫情,这些都可以因为学校的一律化生活而被掩盖;同样的校服、书本、作业,整整齐齐同时上课,给我们一个假象,他们都是一律一样的。

有爱心有经验的教师,很明白学生背后的家庭因素,会有很深刻的影响。「在家学习」,就连「一律」的假象都没有了。要是不在意解决,就变成结构性的分化与歧视。

因此,不要以为「停课不停学」已经成为「自动波」,可以安枕无忧。要看到生气勃勃可喜的一面,也要看到教师奋力克服种种障碍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学生面临的困难。

教育,归根到柢是为了学生。学生遇到的家庭因素,这疫情之下更加表露无遗。

也许有朋友会说,疫情总会过去,这不过是说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诚然,这网上学习的「热潮」,疫情过后会很不一样。笔者也不觉得长远来说,网上学习可以全盘代替学校教育;不同意有些评论,认为以科技代替人,就是教育的未来。

但是,经此一役,另类学习模式为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缺口,学校教育恐怕难以完全维持原来的面貌。网上学习的元素,将会在学校生根。由于这样,上述出现的问题,就不是家庭的问题,而是教育遇到的根本性挑战。

在某个讨论群里看到一句话(大意,找不到原话):「疫情去后,学生将会分化:一类是懂得自律,主动学习的;一类是只懂得按指示交作业的。」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