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众对中小学的学习,一直未有放弃过「赢在起跑线」的功利概念;不论政府或学者如何包装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诸如「求学不是求分数」、「素质教育」或「以学生为中心」,总是未能成为主流。
数十年来早已养成一套既定框架,就是注重学术知识的教导;什么五育并重、什么均衡课程,往往都是刊印在课程文件和指引里面的文字。普罗大众、家长、部分教育人士,往往很不自觉地都会忽略了学术以外的教育度向。
突如其来的瘟疫「新冠病毒肺炎」,短时间内疫情告急,继SARS、H1N1后逼令政府宣布全面停课,甚至停课期延长又延长。首当其冲迎接停课影响的,当然是学生、教师;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反思停课仍是值得的。
抗疫停课当务之急
停课是抗疫策略内的重点:减低交叉感染的机会、截断隐藏的传染链。表面上见得到的影响就是,停课导致传统教学点(课室、校园)失效。这个平台原是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与接受教育的学习者直接沟通和交流的场所,一旦失效,即时要解决的就是寻找替代品。受惠于早几届政府大手笔投放资源发展资讯科技教育、STEM教育和移动学习,不论科技硬件还是老师以科技施教的技能,基本上在今次疫情停课中都起到重大作用。
停课不停学,早已从口号渐变成教学新模式;电子平台和网络亦从辅助进占成为主力教学的场所。但停课期内学生在家要自学,那应该学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停课不停学的规划,必然是紧扣正规课堂的学与教,课程内容亦会依照各学科在学年初拟订的进度表分发。换言之,教师、家长最为担心的当然是,学生的学习要避免受到停课影响;即是不要被停课拖累教得慢、学得少。
当务之急是否就是要追得上课程?或者再明白地说,学生能够学到、掌握到课程知识就是完美?
反思停课不停学的重点
正如前文所提,本地基础教育多年来倾斜学术,遇上应变时都是以学科学习为优先。然而,全民教育的课程向来以均衡为重;停课不停学亦应该顾及学科以外的学习。如何透过电子平台推行德育、体育、群育、艺术、生涯规划?也许都要花不少精神才可成事,但要有人愿意跨步向前行才可成事。
笔者希望教育界同工回顾投身教育的初心,都是为了教好下一代成为社会栋梁为主,在施展停课不停学计划时,切勿忘记关顾孩子学科以外的学习机会。
当然学生困在家中,支持他们在德育或其他方面的学习上,可能家长的角色更为重要!相信现时网络世界是有着大量可供采用的教学资源,如何调动家长协助,在家与学生一起做学习活动,藉此丰富德、体、群、美等范畴的学习经历,也是规划停课不停学的重点。
老套教育重点未过时
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就地取材的当然是与卫生、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禁想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盛行的卫生教育,现时已渗入常识科或德育范畴内。但也是时候重新突显这些卫生常识教育的需要。
抗疫当前,人们重新发现不少老掉牙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的价值,疫战时候实在需要在施教时多加重提和强调。例如,社会上所有市民应遵守防疫指引、有病时要用口罩或隔离,这本是责任心的表现,原是德育范畴的重点;避免散播病毒更是应有之义。扶助老弱或者分享抗疫物资,本来就是活生生的德育;早前市面疯狂抢购囤积的却是反面现象。
迄今对抗病毒靠的仍是自身免疫系统,透过运动带来强身健体,原是老旧体育概念;同时也是最新课程指引中的一个关注,健康生活模式。
抗疫的反思,教育本是多元取向的;当中又以价值观和健康人生才是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