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时代的「去结构化」思维习惯──这就是通识科实施思维教学所面对的真正困难。什么意思呢?
所谓「在线教育」,这个几乎滥用的术语却模糊了资讯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分水岭:Web2.0 的广泛应用。约在2004 年开始,网络技术就全面突破了网站单向传播资讯给受众的局限,广大网民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工具,既可以接受别人发放的资讯,更可以发放自己 的资讯。到了智能手机的出现,这种双向接受及发放资讯的互动方式,以更为简便快捷的方式广泛流行起来。这种双向、快速、便捷、廉价的资讯消费方式,对上世纪来说几乎不可思议。
传统注重结构
当网络仍旧是以单向方式发放资讯之时,网民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被动的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网站结构所支配。不妨留意一下,一般网站总有「网站指南」一项,将该网站内的内容作分层分类,结构严明,纲举目张。但当Web2.0时代来临时,快速更新的互动资讯发放,使得微博、微信、博客之类的工具并不着重、甚至无视这种对资讯作结构化的处理。每分钟都有无数网民在发放资讯,资讯的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使得哪怕只是将资讯作简单的分门别类,你都会觉得费 时失事。
就算是打游戏,电脑平台游戏与网络游戏也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前者人机对打,游戏者有明确的结构性目标:过关升级,将游戏预设的每一项任务由易至难的层层突破,基本上是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结构。但网络游戏就不同了,网民之间在对战,既有合作,更有竞争,整个游戏的结构由金字塔形变成蜘蛛网形;除了提供游戏的主控管理者外,参与游戏的人根本不可能感受到整个网络游戏的结构条理,当然,即使不知道也无碍于参与游戏。用结构化条理化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资讯,包括一般资讯和游戏资讯,在这个Web2.0 主导的资讯时代,变得毫不重要,甚至多此一举。
方式改变思维
这些互动资讯交流方式,不知不觉地在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由过去着重结构条理,变成现在零碎片段;由过去细嚼慢咽,变成即时反应;由过去着重面对 真实对象的交流,变成现在对着虚拟世界的交流。这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处理资讯的逻辑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了人类处理接受资讯的态度──因为资讯实在太多了,多到几乎不可能全部消化的地步,所以我们要对资讯进行快速的取舍选择。对于能够引起兴趣或官能亢奋的资讯,取而接受;对于没有兴趣或严肃沉闷的资讯快速舍弃。我们每天都在资讯氾滥的汪洋里不停地取舍选择,对于一切沉闷而不能吸引眼球的资讯,我们没有任何耐性去容忍它的存在, 哪怕就只是短暂地存在于我们的邮箱
我不打算讨论这种资讯心理学现象所引致的社会潜在影响,更不讨论资讯的结构化和零碎化的理解,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世界的本质这种哲学本体论问题。我只关心这对通识教育科学与教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全部都是伴随资讯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的九十后,早已适应了这种零碎片段、毫无条理的「去结构化」的特徵。学生无论是蒐集资料进行专题研 习,还是处理资料进行问答分析,总是呈现出一派剪贴複制、杂乱无章。资料好像很丰富,但分析毫无理路,脑子里成一团浆。如此状态,别说系统地学习知识,即 便是应付考试也不行,答题毫无条理,如何可得高分!
通识科如果真的想要落实思维教学,就不能听凭去结构化的资讯主导我们的教学,更加不能假时事议题导向之名,以去结构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