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知识管理主要关注如何捕获组织中所有杂乱的非结构化的信息,让员工能够检索并访问这些信息。当然,这仍然是现在大多数公司讨论KM时关注的内容,以至于大多数IT经理认为,所谓KM无非就是这些。
以技术为中心的KM,是随着互联网、组织局域网和门户的发展,以及电子邮件、微软办公系统、企业搜索引擎等的广泛应用,逐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它是技术驱动,常由IT部门发起。它在本质上属于中央控制和自上而下的模式。
技术中心形式的KM必需且有用,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没有问题。许多早期KM系统的设计,要求人们向数据库中输入材料或者创建个人档案,来帮助大家发现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实现组织中信息的获取。但通常,很多员工并没有感受到其应用价值,以至这些系统都失败了。
但同时,也有一些组织开始在实践另一种形式KM,它不是依靠技术,而是依靠能使人们在面对面情况下分享信息的“软工具”,如实践社团、事后回顾、同伴协助。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KM形式和以技术为中心的变体并行发展,它更多关注非正式学习、合作和人际知识分享,旨在改善决策水平,提高创造力,促进革新,而,以技术为中心的KM更关注效率——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找到正确的信息!
所有这些社会性工具几乎同时产生,但却又相互独立,它们不断演化席卷了整个网络,包括:网志(Blogs)、维基(WIKIS)、社会性标签 (Social Tagging)等。这些工具与传统企业知识分享工具非常的不同。它们最初不是由大软件开发商如微软或IBM开发,尽管这种情况也在变化。社会性工具通常 是开源和自由软件,要么就是很低价格。它们建立在开放协议之上。
社会性工具把知识分享权利放在用户自己手中,以致“用户”这个词已经不再恰当。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社会性工具能快速发展、被接受并获得成功的原因。
这些新工具所带来的——也就是人们在谈论的Web2.0。新一代网络——由社会性工具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所主导的——把网络从1.0的发布媒体转变为双向交流和知识共享媒体,即所谓“参与式网络”。
当这些工具目前运用到组织中,人们在讨论1.0企业和2.0企业。1.0企业被看作是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命令控制方式,围绕传统的中央制IT系统建立起来的层状结构组织,而2.0企业则是扁平的、更加灵活的建立于社会性工具运用基础上的网状结构组织。
目前,驱动KM这一发展,不是KM人员,不是传统KM系统的IT厂商,也不是组织中的KM经理和工作人员,而是网络上一批热情的叛逆者和一些叛逆的企业,他们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
很多人不喜欢KM这个词,是因为感觉KM的形式是由技术中心、命令和控制方式驱动的。他们更愿意看到KM这个词的消失,尽管我想及时补充的是,不是说KM工作本身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点已经很清楚。
但是,KM经理和其他人员,开始看到社会性工具在组织中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的力量。把Web2.0和企业2.0的很多应用跟KM联系起来,关于KM2.0的新观点开始浮现。
尽管很显然,2.0并不像它的后缀所暗示的那样,完全取代了1.0——传统的1.0思维和工具,仍在和2.0携手共进。对组织来说,它们都是需要的,它们也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
但所有这些的关键词都是社会性。KM2.0的另一个标签也许是“社会性KM”。这是新出现的KM的社会性模式。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有力的模式,因为它清晰地将知识分享的责任和知识生产率提高放在每个人的手里。
在KM2.0世界里,我们有两种类别的社会性工具,一种是“软工具”,如事后回顾、知识咖啡馆,另一种是“技术工具”,如维基(WIKIS)和网志(Blogs),这两者产生一种难以置信的有力的融合。
因此,如果说在KM1.0世界,经理们问的中心问题是:“我们如何使人们共享?”,在KM2.0时代,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共享、学习和一起工作?” 而且是由每个人自己问的!
KM在走向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