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互联网是在1973年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而正式启动的。这一项目的目标是为网络之间的互相连接开发一些协议。TCP/IP通讯协议即从这个项目中诞生。这一协议的不同变种今天仍是首要的互联网通讯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NSFNET的开发工作,NSFNET成为互联网通讯的主力支柱。美国宇航局(NASA)为这一主网提供额外的支持。
到1991年底,互联网已经在超过36个国家发展到约有5000个网络加入,为70万台计算机主机提供服务,这些计算机被超过四百万人使用。
今天互联网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全球各地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商业和政府组织的各自的网络设施组成
当前的地位
在2006年,估计全世界65亿人口中的11亿人与互联网相连接。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数字,但还是低于世界人口的17%。
用户的分布情况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来自“互联网世界统计数字”(Internet World Stats)的一张表格。
数字化分水岭
互联网接入的分布情况显露出现代世界上“有条件”和“缺乏条件”的人们之间的一个差距。这一差距被人们叫做“数字化分水岭”。上面展示的互联网数字统计表说明了互联网接入上的差距。然而,即使在互联网接入率达到总人口69%的北美,还是有一些地方明显地处于互联网接入范围之外。在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带,高速的宽带接入仍然无法实现。
此外,数字化差距不仅仅指互联网的接入,还包括接入的质量。近期世界银行的一份关于泰国农村地区网络普及情况的报告称,泰国低收入人群所接收的数字化端口接入呈现出一种单向的、以娱乐为主导的、商业广告密集且技术落后的质量状况。这说明提供接入服务并不能保证受服务人群在教育上获益-正如这个网络教学法入门站点所揭示的。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人们正在做出一些努力。例如,BBC新闻报道,100美元一台的笔记本电脑已经面世。然而,在很多国家100美元仍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民间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Wikipedia(维基百科)成立了维基媒体基金。维基媒体基金的目标是使这个行星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他们的母语查阅维基百科全书。
管理
互联网的大部分功能已在靠着各合作方之间的互相协作而运转着。但是,一些有争议的功能还是需要更为正式的操控。已经有几个组织为这些工作负责。
创立于1983年的“互联网工作委员会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IAB)引导着互联网通讯协议——TCP/IP协议族的发展,并为互联网业界提供研究建议。今天,更换名字为“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的IAB,既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的管理委员会,又是“互联网协会”(the Internet Society ,ISOC)的一个咨询实体。
从1992年开始,“互联网协会 ”成为为互联网全球协调及合作服务的国际性组织。促进并支持大范围的工作活动,这些活动集中在互联网的发展、可利用性以及相关的技术等方面。
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处理技术和研究问题的团体。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这是一个大型的由网络设计师、运营商、供应商以及研究人员组成的开放性国际团体。他们主要关注互联网体系的演变发展和互联网运行的流畅性。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管理实体是“万维网联盟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W3C的使命是“通过开发能确保万维网长期增长的协议和指导方针,使万维网发挥其最大潜力。”
全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及分布情况给互联网的结构和操控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域名和页面地址都只能使用拉丁字母。考虑到未来几年互联网用户的大多数将是亚洲人,拉丁字母的使用会很成问题。(BBC新闻报道, Oct 11, 2006)
另外,人们还对美国在域名和网络的其他重要组成成分上的控制权表示担忧。这在今天美国的政治气候中尤其如此。今天的美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有时候会压倒对个人隐私和人身自由的关心。
因此,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受到邀请为多元利益群体的政策对话召开了一个新的论坛,名字叫做“互联网治理论坛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第一届论坛大会于2006年10月30号到11月2号在希腊雅典举行。会上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接入性。这一新的管理实体的努力值得关注。
互联网的特性
影响互联网在教学和学习上有效性的特性,一般可划分为信息性和连通性两个方面。“互联网的优势来自于它通过信息使参与者相互联系的强大能力”(Fahy, 2004, 第164页)。
互联网的信息性和连通性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信息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多媒体的——可以有彩色图片、声音和视频。这些东西的制作成本较高,不过网上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类内容的免费公开资源。一旦制作出来,这些信息的发布成本与制作硬皮封面的书、CD和电影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一个很受欢迎的免费图片站点是“Flickr”。)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被超链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广泛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中集合起一个庞大的信息实体,而实际上不用把信息都存储在一个地方,例如存储在纸上或者硬盘中。(互联网上信息之间的超链接使得用户可以找到或者引用相关信息的补充资源。)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被搜索到。每一个能够想象得到的话题,Google等搜索引擎可以使用户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
--智能代理软件可以实现在网上搜索到特殊的信息并通知用户那条信息的存在及其位置。事实上,这些代理软件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用户的电脑桌面上。
--互联网上的信息来自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用户不再被局限于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或者他们当地的影碟或唱片店。(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访问圣彼得堡的冬宫。)
连通性
互联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大概要算是它能够进行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用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彼此交流:同步的、非同步文字、音频。大多数教育者不管他们支持哪一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都认识到交流在学习者和指导者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指导者之间的价值。
建构主义和一种正在出现的学习理论--连接主义(connectivism),特别要求学习者要彼此交流。
不管怎样,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参与在线交流的意愿,预示了互联网在学习活动中运用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