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机构统计,2014年在线教育领域融资金额44亿元。随着BAT的进入,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APP成为学习“神器”。
再根据App Store的数据统计,教育类App在2014年底已超过7万个,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占据应用类型排名榜单的第二位,比例已超过10%,在一线城市用户量的全年增幅达到90.7%,二线城市用户量也达到了68.75%,三线及以下也占据了39%。
国内在线教育APP主要有5大种类:外语类、考试类、幼教类、平台类、中小学类,其中外语类使用数量最多,学生教育和考试类也不少。
外语类APP产品数量最多,开发者也最多,用户使用意愿最强、黏性最高。细分包括:
1、单词类,如百词斩、有道词典;
2、口语类,如英语流利说,有道口语大师;
3、听力类,如VOA慢速英语,扇贝听力;
4、综合类,如沪江英语。
对于学生教育这块,各种APP更如雨后春笋。有主打学生作业“减负”的解题型软件;也有将教育与社交打通形成闭合环的学习监督社交类App;还有将课外补习班搬到手机屏幕视频辅导软件。这些APP功能包括输入搜题、拍照搜题、语音搜题、答案解析、同步练习等,就连作文都可以搜索,搜到之后就能给出答案。
比如以“.”“学霸君”“.”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应用,就主打习题搜索、练习、老师视频辅导等功能,这类APP满足的是当前学生的主要学习需求。
APP背后的中国式焦虑
应试教育体制在中国历史横亘数千年,伴随互联网的兴起,教育产业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但不管形式怎么变,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学生,题海战术将是永远的主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并不因为APP的出现被改变,只会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APP上,这也难怪APP们成了另一个题海,不提供做题的 APP就像是耍流氓。因为学生们真正面对的,还是怎么努力攀上这个教育体系的高处。
这是APP发挥答题功能的必要性,但是它们也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一方面,学生群体的庞大和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挤在一间间教室里,超级中学、超级班级屡见不鲜,学生缺乏老师在课上或课下一对一辅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有限。而这些教学APP能提供视频老师同步讲解或者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大的辅导和补充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请家教或者参加补习班更为便捷和节省。
另一方面,无论是上课还是暑期里学生们都面临巨大的学习任务,想更快地完成任务享受假期,这种软件就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里,这类APP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共享学习资源,提供了便捷,提升了效率,而市场的庞大需求也佐证了这些设计的可靠性。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因此会让孩子变得更懒,但是再想想,现在应试教育体系里什么歪题怪题没有,为了刷门槛让学生已经超负荷运作,而这些APP恰恰就是帮人们解决这些难题。
这些APP与学生学习成绩也没有必然联系,对于真正想在应试体制下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学习软件,即使是拍照上传直接帮学生做题的功能也不会有实质影响,这种功能为他们抹去了一部分因答题过程带来的煎熬,反而会帮助他们缓解焦虑。而不爱学习的,也许有没有这些软件都无济于事。
反观美国,他们根本不需要直接帮你做题的工具。美国学生的作业更强调参与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假期也都忙着去参观度假社区活动,这个可不是你拍个照上传搜个题库就能解决了的。他们的APP也不是纯粹的单向机械灌输,还充满了个性化教育的元素。
但是我们已经被作业弄得无比焦虑,我们根本没心思去思考让作业变得有趣,而是想着怎么赶紧把它们解决掉。再说,既然是拍个照就能解决的东西,又拿什么去培养真正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