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由来已久,从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大概99年、2000年)就有在线教育的公司,然后十几年来陆续出现了几波投资热潮。最近这波投资热潮从2012年开始,有人说2012年是在线教育的元年,实际上从国外斯坦福开始了“募课”的形式,然后掀起新一波在线教育的热潮。这个热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比如网络视频技术、移动互联网而来,技术的成熟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生产力,所以在线教育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接触到,甚至普及。
第一坑 无教学意识
教学设计是一个教育方面的关键工作,是最体现一个教育企业生产力的环节,现在很多在线教育服务商提供的课程恰恰缺乏这方面内容。两个关键概念:(1)会干是不是等于会讲,很多人都有这个意识,会干未必等于会讲;(2)在线下讲的好,线上是不是也讲的好。
在线教学没那么简单:会干≠会讲
“会干”是不是“会讲”?
“会干”的基本特征:比如他某个领域的经验很丰富,能够找到直接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会讲”有哪些技能呢?他要能够激发学员,引导学习,他要能够对知识体系非常清楚,不仅要知道问题,还要知道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在哪里,融会贯通,把知识点一层一层教给学员,教学才能更有效率。化繁为简,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让大家接受。
在线教学没那么简单:会线下讲≠会线上讲
有个传媒大学优秀老师,之前一直在线下讲课。讲课效果是大家听完了,觉得这个老师特别好,讲得特别清楚,学得特别好。但是在线上讲课做试讲,完全找不到讲课的感觉。
线下讲课比较自如、流畅,而面对三个镜头线上讲,就讲得好像有点不自然。这实际上是场景的转换,他面对的挑战是不一样的。
线下环境属于自然讲课的真实状态,整个过程比较自然。线上环境是面对摄像头,讲课的时候需要播音主持的技巧或者表演的技巧——视像感,讲的时候要想象前面都是观众,都是学员,然后讲出来的话,看起来比较自然,接受起来才不会突兀,才能有课堂带入感,精力完全投入。
第二坑 以讲授者为中心
以讲授者为中心,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举个例子,给同学们讲“水是可以蒸发的”。有三位老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A老师告诉学生水蒸发的原理,并要求学生记住。B老师是给学生做一个实验,让学生看到水加热以后,水汽蒸发,然后让学生们记住。C老师会先问学生,杯子里的水干了是什么原因,到哪儿去了?有的学生说被小动物喝掉了。引导学生排除不合理的原因,然后有学生提到说蒸发了。这之后再引导同学说蒸发是怎么回事,怎么蒸发的。
这就是讲授的问题。
课程分类:学校授课式、职业培训式、百家讲坛式
我理解把所有课分为三类。
一是学校授课式。它的特点是长期教学,这个课程可能要持续4个月时间。或者大学分为20个课程,一步一步教给学生。它是非常成体系的,前面知识点,你学会了,后面你的知识点才能学会。还有比较单一的方式,几乎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老师讲,做练习,然后留作业,第二天回来老师讲题,讲作业,方法比较单一。
二是职业培训式。以干货、短期培训为主,短期掌握一个工作技能,培训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今天讲管理,大家在一起做沙龙,游戏,今天讲一个Java课程,大家可能就要上机做实验。
三是百家讲坛式。今天其实就是百家讲坛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目标很多时候是要拓展视野,提高认知,它不是以掌握某个技能为诉求。
我们采用了OBE的方法,这也不是我们的创造,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方式,叫“成果导向教育”:它分课前评审、试讲,把控教学效率;课中做闪控,如果老师讲歪了,马上给他“揪”回来;课后我们做教育评估,进一步评估这个课程,进行课程迭代,来达成我们最终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老师以讲述为主。
第三坑 忽视教学服务
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于好的机构来讲,非常重视教育服务,有IT培训的教育服务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做到把学生“抓”进来,在封闭环境下教学,长达4个月,只有每周日下午可以自由活动。讲完课程马上会给大家做一个评价,每周给学生打分(因为他们要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这是他们培训机构的一个声誉。
如果发现学员学得不好,就分析原因:是脑子笨跟不上,还是没用心,还是突然不爱学这个东西了……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这就是教学服务。如果没有这部分,单纯在课堂上讲,这个效果就会大大折扣。这是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重点考量:学习机构带你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知识,也分好几个层次: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这是相对比较低级的层面。
现在课堂是: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自学,然后到课堂上讲,实际上他能够接受这个知识也就30%;加上组织讨论、实践,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然后给别人讲,能够清晰地分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常见的教育服务方式有什么呢?留作业、答疑,准备课程资料,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和学生沟通,给学生评价等等。如果你发现一个机构想加强你的技能,或者你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你,另一个机构仅仅是给你讲课了,没有所谓的教学服务,你要对比反思一下,钱花得值不值,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第四坑 缺乏课程迭代
缺乏课程迭代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是做产品的,所以我们看到做产品跟做课程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课程本身其实就是产品。这种共性体现在我都需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追求极致,口碑为王,课程做好了,想要的随之而来,产品和课程实际上一样的。做产品,大家都知道迭代,但是做课程,很多时候忽略了迭代。
课上一分钟,课前十年功
是不是我们PPT准备好,课程就做好了?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看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
(1)课程设计。做规划,帮老师挖课程。因为老师原来的理解是不够的,需要用先进的生产力帮老师把这个课程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线上;
(2)课程内容。做讲义的同时做讲义的脚本,讲义怎么讲,讲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页PPT的时候,要讲什么,是否和学生互动等等。都需要事先设计好,然后才能做好这门课程。我们把这个叫High点的设计。
(3)试讲。讲师自己试讲,然后和我们对应的产品试讲,再做小范围的学员试讲,每个试讲完了再反馈意见,再修改。
(4)完善迭代。学生上课,课程结束,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迭代。这是我们现在一门课的流程。一门课从数据上来看,基本上第一次课程要磨够5遍,整个备课和课时,老师的课时是一个小时,但是实际上要花8个小时备课。
第五坑 不懂科技的力量
尤其做传统教育培训的人,做在线教育的时候,科技的力量是被忽略的。大家认为一个教室、一个PPT加上微信端,似乎就用了科技的力量去做教育,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用科技的力量做的事情非常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正提高行业效率,改变行业的实际上是靠技术。
在线教育发展到现在,有哪些技术手段呢?
拍照搜题,这已经成为K12阶段的标配。
教学测量,计算机辅助判卷。卷子答完之后,扫描答题卡,客观题就判出来了,主观题,老师可以在机器上看,看完了之后进行分析,这次考试和下次考试有什么区别,这次学生的成绩波动是什么样的,马上就出来了。
自适应学习,用机器代替人来学习。
口语评测、以及教学组织等其他重要的产品。这是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教育技术。
整个教育行业里的商业模型是什么样?收入就是学费,学费减去花在师资、招生、场地的成本,就是赚到的钱。技术可以给利润模型带来什么改变呢?在招生方面,如果课程做好了,口碑做起来之后,利用在线的方式招生,招生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个就体现出做产品的好处。
本文是EduSoho转载文章,原文:牛透社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