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措活佛, 80 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一位致力于让佛法互联网+的僧人,其著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长期稳居全球畅销书籍排行榜前列,他引领着处在精神沙漠的人们走向信仰的光明。
2017年初,尚未走出正月,加措活佛农历新年的第一站选择了杭州阔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跟我们做了一次有关“在线教育”的对话。
唯物和唯心不是选择题
记者:新年伊始,能分享一下2016年收获吗?
活佛:出了新书——《把生命的无常变成奇迹》,这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第二部,除了图书,还有音频书籍,在喜马拉雅收听。
记者:这符合您“云端道场”的理念,用互联网让“佛学”传播加速。
活佛:除了念禅修佛的道,净化内心也是,而这些都不能简单纳入“佛学”。现存的教育体制更注重“术”而非“道”,这对社会发展,家庭和谐,个人幸福感都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困扰,而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人弥补这份缺失。
记者:您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这算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活佛:唯物和唯心不是选择题,任何人都存在双重需求,只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比重不同罢了,现今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内心需求占比更高。
KK质疑论坛不侃学术光合影
记者: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您认同预言家凯文凯利“颠覆式创新”的观点吗?
活佛:不认同,而且“颠覆”这个词也并非他本意,是一种误读。“因果轮回”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我和KK当面作过激烈的学术辩论,他明确否认了他的意思不是“颠覆”,不是“推翻”,而是从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一种升华。
记者:能详细说下那次对话吗?
活佛:那是几年前的旧事了,KK说参加那次论坛,我是唯一跟他进行讨论学术的人,还是一位僧人。
记者: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活佛:在国外参加论坛都是为了学术研讨而来,而在中国似乎都是为了和明星合影而来,至于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说的对还是错,那些似乎都不重要。
记者:这种“合影”症是也是一种内心匮乏的表现吗?
活佛:是的。多数人已缺失了“批判思维”的能力,不去思考,只是接受。记者是具有“批判思维”的人群,因为不写“负面”没人看,无法夺眼球,KK的“颠覆论”也由此而来。
蜡烛黑暗中才最有价值
记者:听闻您之前去了可汗学院,还有美国斯坦福,一方面传道,一方面也是为“在线教育”?
活佛:是的。国外更重视“传道”,每到一个地方讲学,都会受到更多热情的邀请,希望我能够留下来,开设“道场”。
记者:美国条件那么好,您没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活佛:美国或印度,那里道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而中国还有许多地方尚未起步。不能说在那里没价值,而是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乏的地方更需要。就像蜡烛在黑暗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我要把自己的光和热,散发在更需要教育的地方,我想把教育的希望播种在更多渴望知识的人心内。
记者:这也是想利用互联网做教育线上化的原因吗?
活佛:是的。坐在寺庙里布道,一年最多能够接待几万人,而在互联网说一次佛,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可以读到,在线教育亦是如此,互联网其实是一只度人的舟。
支教也能插互联网翅膀
记者:能说一说您来参观杭州阔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原因吗?
活佛:我想让支教也能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知道这家公司是在线学习平台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先驱,想来学习一下新知识和新技术。对新技术我有着十足的好奇心。
记者:您也懂技术?
活佛:一点点代码。
记者:您对在线教育的发展怎么看?
活佛:在线教育前途无量,只是现有的产品门槛较高,如果它能够更加低门槛且极简的呈现,相信就能传播到更偏远且知识极匮乏的区域,帮助到渴望接受教育的人,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公平化。
记者:您指的前途无量是指?
活佛:去年各种直播APP很火,三四线城市的人都在玩。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在线教育的门槛,无论是带宽方面,还是上网资费。还让更多人从强制学习走向兴趣学习。
记者:最后想请教您,2017年,作为在线教育的元年,您有什么期待?
活佛:你们(阔知)是教育企业与互联网的技术纽带,而我想成为成为富裕资源地区老师与学习资源匮乏地区学生之间的学习纽带。
编外阅读
见过加措活佛本人之后,你会觉得他时而如一个互联网弄潮儿,谈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工具和技术均了如指掌,时而又如一个睿智慈悲的僧者,用他的智慧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佛法和在线教育,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是有这样一位僧人,通过互联网传播佛法知识,就是在互联网筑起一个道场,而这与在线教育的概念正好不谋而合。
“活佛,能和您拍照吗?”
“可以。”
“加措法师,您能帮我签个名吗?”
“没问题。”
... .. ..
发着高烧39度不仅要工作、采访,还要配合粉丝的各种八卦。
“活佛也会生病?”
“呵呵,软件升级失败,新版本发布就好了!”
在杭州阔知公司170多位员工也是粉丝面前,加措活佛没有一丝不耐,反而会在拍照的时候撩一撩自己的僧袍,偶尔还会调皮地与焦急等待拍照的人眨眼睛。可以说,加措活佛此次来访阔知与我们探讨在线教育的这一程,虽然只让我们看到了他思想的一小部分,但也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