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讨的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运营的分工与合作。如果你说咱公司小,运营一个人全包了,没关系,你把这些能力全吸收了,那得多牛啊!
尚且不论团队规模,光运营职能可以细化到什么程度,给大家一个比较折中的思路,折中意味着你可以整合其中几项,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拆解。我们通常按照用户从售前到售后的路径,把运营团队分为如下7个职能,未来会有不少文章深入解析,今天简单做个引子:
一、市场运营
教育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行业,虽说好的产品和服务会通过口碑进行发酵传播,但要抢占先机并扩大规模,就需要对目标市场及特定渠道进行快速开拓和持续优化。传统培训机构做营销一般是三板斧,搜索引擎+校园+产业链合作,基于城市辐射范围,抓单到店完成转化。
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因为招生范围从城市变成了全国甚至海外,基于APP的推广、新媒体的利用、社群的建立和扩散、直播平台的维护和电商平台的开拓等,就变得逐渐重要起来,总之可以推广的范围大了,手段多了。
需要关注的运营细节(尤其在提升ROI这点上)也多了,早不是随随便便全丢官网的年代,要知道现在的获客成本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令人咋舌。所以好的市场运营,一定是开源节流的高手,能抓住珍贵的渠道,并不断扩大产出。
二、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是大多数教培公司转型互联网过程中,容易忽视和掌握不好的一个部分,原因有很多,一是不知道哪里下手,二是不知道怎么下手,三是不知道下手的力度和节奏,给大家几个具象的产品运营场景:
1. 用户从下单到支付的成功率只有32%,五千元以上的课程订单中85%都没有支付成功,为什么,怎么办?
2. 用户下载了我们的app,但注册的不到下载的一半,使用产品核心功能的又不到注册的一半,怎么办?
以上类似的问题都是产品运营每天在思考的,正向的看,我们要思考,产品上线一个新功能如何让用户快速的用,用的舒服,对核心指标产生影响。反向的看,我们要关注,从产品核心目标倒推,哪些环节损耗最大,怎么来修正。补充一句,做好产品运营,需要两个核心条件:数据+用研。
三、商品运营
商品运营,说穿了就是对售卖的商品进行严谨而艺术的包装,以及精确且符合用户需求的呈现。这点其实电商可参考的经验最为丰富,目前大多数付费知识和在线教育的玩家都已经做的比较好了,大伙在文描包装、试听试用、用户评价等一切能加强用户付费决策的环节上,极尽能事。
四、内容运营
选择教育产品不像选择快消品,很多是非标的,同样一个用户想通过四六级考试,他需要了解自学和培训的区别在哪里,自己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区别在哪里,线下和线上的产品区别在哪里,A机构和B机构的区别又在哪里?
是不是特别复杂?所以在我看来,内容就有了2个核心的价值:吸引流量,促进转化。
吸引流量自不用说,像学习资料、考试攻略、报名流程等都是非常好的吸流载体,BBS时期的沪江有一句广告语“8G学习资料应有尽有”免费获取了多少用户不用多说。
而促进转化同样重要,大多数用户知道自己大概想学什么,但对真的想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是不清楚的,一些优质的PGC引导文和UGC经验文,往往是用户付费前的最后一剂助力。
另外除了以上两点,内容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发生在用户学习后端,就是“促活”,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对于长时间的课程学习都会呈现疲态,这时一些趣味的、短小的内容就会起到调剂的作用,帮助用户启动或串联不同的学习行为,当然,这里有些底线需要坚守,具体在指什么大家都懂的。
五、活动运营
互联网机构做活动搞事情的能力,一直是其运营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当然活动也分很多种,有促销,促学,拉新,维老等,电商喜欢搞周年庆、双十一,教培喜欢做开学季,寒暑假,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在制定淡旺季的获客和销售打法。围绕活动运营,有很多可以聊的东西,比如哪些促销手段是教培领域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活动和活动间的节奏与配合是如何去做的?这方面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近期就会先给大家整理一下。
六、平台运营
我们知道,平台是由不同的品牌或品类组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共赢,是平台运营的机会,平台运营的两个核心价值在于:使单品类的流量价值最大化,使跨品类的用户价值最大化。而价值发生的前提,是平台运营者对平台用户的洞察,运营规则的把握,和行业发展的远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在天猫上,关注四六级课程,看到的到底是沪江网校还是.在线,这是一个话题,而学习完四六级课程推送雅思托福还是考研考证,也是一个话题,这些都非常值得被研究和讨论。话说需要用到平台运营职能的公司,其实并不多,但其背后一些通用的运营逻辑,大家可以借鉴。
七、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核心就是管理用户的生命周期,并谋求在生命周期内最大化用户的价值。举个例子,用户从访问到报班,从报班到学习,从学习到毕业,从毕业到续报,从续报到推荐,这所有的环节都是用户运营的同学需要核心关注和研究的。
他们甚至要通过了解用户,和用户做朋友,反向对产品、平台、商品、活动等进行修正,可以说,和用户走的有多近,你的竞争壁垒就有多高。早期小米在用户运营上的造诣,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