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学习管理系统 — LMS论坛中的非即时讨论五年研究趋势(2008-2012)

2021-08-31 13:46:37

2015年刚加入FERC的时候,第一个接触到的工具是微信墙。于是,我开始每节课都借助微信墙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即时和非即时的讨论。微信墙的优点是:为师生开通对话的渠道(back channel)。

缺点有三个:(1)微信墙的功能限制了学生之间交互(没有点赞和评论功能);(2)微信墙似乎只为汉字而造,英文单词总是被随意断字换行(对于有强迫症的我来说,这点还真是有点难以忍受的);(3)消息只能在后台保留5天,之后系统会自动清除消息(对于有点忙的我来说,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得赶紧去截图保存,也是很大的挑战的。对!系统无法一键导出,只能截图保存)。

后来陆续接触到Padlet、Canvanizer。这两款的优点是: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互相评论。缺点有两个:(1)服务器在国外,访问起来有点慢,直接影响讨论的心情和效率,(2)这两款工具均是将学生的帖子全部呈现在一面墙上,导致每新增一个帖子都会带动墙上所有的帖子重新排位,这经常导致我无法讲解某个帖子,真是尴尬。

后来我开始用Moodle,用其讨论区(forum)做非即时讨论。2017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在焦老师的课堂上,我组织班上的学生在Moodle上讨论,我突然发现我可以利用Moodle上的讨论区做即时互动!可以完美地取代微信墙即时互动等工具了。

优点:

  • 支持即时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同一时间内,前往同一讨论区参与讨论)
  •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回复对方的帖子进行交互
  • 教师可以快速浏览所有帖子并进行回复
  • 所有信息都可以永远保留在平台上
  • 操作方便——对教师来说,在LMS平台创建一个讨论空间比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创建微信墙还是要方便一点点。对于一些怕麻烦的学生来说,所有活动都在LMS平台,无需在不同工具和平台中切换,他们也是很喜欢的。

今天,我恰好读到了Loncar et al. (2014)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佐证了我走上LMS讨论区之路的正确性。该文主要关注非即时在线讨论(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AOD)。综述了从2008-2012年(共5年)发表在9个综述类期刊的的43篇综述类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如下:

新知识:

  1. 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的实践场地是亚洲、欧洲。其中,这方面研究数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地区是:新加坡、台湾和美国。可见,中国内地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新方法:

  1. 论文的筛选方法参考Wu et al. (2012)的方法
  2. 分析方法(定性分析)——Randolph (2009)的现象学分析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Smith, Flowers, & Larkin (2009)的修订版。

新联系:

  1. 定量分析发现2008-2012年间,大部分基于LMS论坛的非即时讨论以大学中的计算机教育课堂(computer and education class)为研究场地,英语课还没有呢。
  2. 此外,大部分研究是在混合学习中的线上学习(远程教学)中开展非即时讨论。其实,在我的教学中,我是把Moodle的论坛较为充分地利用起来了,我一般有三种使用方法:(1)在课外的在线自主学习中开展非即时讨论;(2)在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开展非即时讨论(全程提供对话渠道,学生可以随时留言、互动);(3)在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即时讨论(就是我在开篇时写的——用于完美取代微信墙等即时互动工具)。

文章信息:

Loncara, M.,Barretta, N. E., Liua, G. (2014).  \Towards the refinement of forum and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worldwide: Trends and investigative approaches within a dominant research paradigm. Computers & Education 73 (2014): 93–110.

Randolph, J. (2009). A guide to writing the dissertation literature review.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4(13). Available online: http://pareonline.net/getvn.asp?v1⁄414&n1⁄413.

Smith, J. A., Flowers, P., & Larkin, M. (2009).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rev.ed.).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Ltd.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