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混合式教学 — BYOD的起源

2021-08-31 13:46:37

我经常按照模棱两可的记忆,前往我的教室(不好意思,每两周才一次面授课,总记不住教室),但我的心里是没底的(其实我经常走到半路,开始不自信起来,然后到处翻查具体的教室地址)。然而,上周去顺德上课时,当我走到凭第六感记住的那个教室,眼前呈现好几台手提电脑正在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那一刻,我确信——这个是我的班级,这个是属于我的班级,学生们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我来上课。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我建议我的学生每次来上课前,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因为手机是课堂上的一种学习工具。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还能带上平板或者手提来上课,因为工作界面更大、操作更方便(手机、平板和手提相比,我真的比较喜欢大界面,所以我不介意与我的手提影形不离,虽然它相对也比较重)。但是这个班级一直很少学生愿意带手提来上课,原因是——太重~我也是劝说了多次,跟他们阐明了BYOD的各种好处,这个班总算越来越多人带手提过来了。甚是欣慰。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是手机、平板、手提都带上了——以防一个设备没电了,还有其他设备可供使用,精神可嘉。很感人。

BYOD到底是什么呢?为何要让学生背着几斤重的设备到课堂呢?为何要背着那么多设备到课堂呢?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BYOD的定义和起源、发展历程和发展线索。

定义和起源

根据Bradley(2011)的定义,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的字面意思是“自带设备”,最先起源于 IT 企业,是指允许企业员工在工作场所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提、平板、手机)接入企业内部网络以获得信息和相关应用。以我的一个朋友为例,他在一家银行做技术支持,公司为其配备手提,他们在家里只要借助Token接入公司网络便可以开始工作,享受work from home的待遇。

BYOD还有另外三个名字,侧重点各不相同,分别是:

  • BYOT: bring your own technology(技术这个词就比较宽泛了,各种技术都可以,除了电子设备,纸笔这种技术也可以)
  • BYOP: bring your own phone(强调手机这种设备)
  • BYOPC: bring your own personal computer(强调个人电脑这种设备,这个看起来跟BYOD比较接近?)

发展历程

首次出现(initially used):

2004年3月21日,BroadVoice这家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网络电话)服务提供商首次使用了BYOD这个概念。他们的服务能够让企业用自己的设备拨通网络电话(BroadVoice 2004)。下图是他们的网站中的一个小广告。似乎是用户可以用自己的设备拨通他们购买的账号,即可通话吧(这是我点击“Go”进去之后,看了他们的说明之后得到的理解)。

普遍应用(enter common use)

2009年,Intel公司开始允许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进行工作(Field 2011),之后,其员工的自带设备率逐年提升,并发现BYOD方便员工用自己喜欢的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工作,因而能够有效提高生产力(Musthaler 2012)。同时,Intel发布了题为“Pre-Evaluating Small Devices for Use in the Enterprise(点击这里下载)”的白皮书,目的是帮助企业评估员工自带的手持设备是否在他们的安全限制(security)和可管理(managebility)范围内。在谈到为什么让员工BYOD时,Intel的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Kim Stevenson(是一位女性CIO)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个性化的。再说了,我无法提供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App目录(Personalization is a fact in this world, and in any event, I can’t provide an app catalog that satisfies everyone.)(Gruman 2012)。”而BYOD则能够让用户安装自己需要的App,这对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来说都是好事情吧。

其实想一想,现在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利用办公室的固话(如果有办公室,且办公室有固话的话),更常见的是用自己的手机话费和流量进行办公,可见BYOD早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在Intel于2012年发布的白皮书中,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是:IT消费化(IT Consumerization)。

VentureBeat(2013)则提出了“消费企业(consumer enterprise)”的概念。他们认为,BYOD一直被认为是企业与消费者融合的一个“消费企业”特征。

我想,应该是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吧。

很多企业由于担心安全管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允许员工BYOD,不过由于BYOD确实能够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productivity gains and cost savings),很多企业(如IBM)纷纷开始拥抱BYOD。李卢一、郑燕林(2012)认为,BYOD 的引入被认为是变革企业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契机之一。

BYOD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还没追溯到BYOD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希望有一天能搜索到。

关于其重要性,Nielsen 在 “《不要禁止手机,为什么要BYOD?》(Why BYOD, Not Banning Cell Phones, Is the Answer)”一文中特别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在学校教育情境下鼓励 BYOD 行动而不是禁止学生在校内利用像移动电话这样的个人信息终端设备(Nielsen 2012)。她引用了一句名言,我很喜欢,跟大家分享一下:

“If your target audience isn’t listening to you, it’s not their fault, it’s yours.” –Seth Godin

而Morrison(2014)则提出:学校即将面临的下一场革命将会是BYOD。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大胆预测教育的未来是BYOD课堂(BYOD in the classroom)(点击这里查看)。

美国中小学 BYOD 行动实施案例

Raths(2012)在 《你准备好BYOD了吗?(Are You Ready for BYOD?)》 一 文 中 列举了美国各州目前正在实施 BYOD 行动的典型学区,包括宾夕法尼亚州 Hanover 学区、犹他州的 Jordan 学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 Park Hill 学区、加利福尼亚州洛迪市的 Lodi 学区、佛罗里达州 Holy Trinity Episcopal Academy 学区等。这些学区都在实践如何有效地将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人化、个性化信息终端设备融入学校教育系统,变革学校师生利用信息设备与技术的方式、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方式,并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学校情境,以达成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李卢一, 郑燕林 2012)。

BYOD工具和案例分享

发现了一个网站叫做K-12 BluePrint,提供了很多BYOD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点击这里查看)。

BYOD的优势

其实BYOD的优势我觉得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生成知识的机会。从原先的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的生成者,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Bradley, T. (2011). Pros and Cons of Bringing Your Own Device to Work.      [EB/OL]. https://www.pcworld/article/246760/pros_and_cons_of_byod_bring_your_own_device_.html.

BroadVoice (2004). Got VoIP? BYOD. [EB/O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317181210/http://www.broadvoice:80/rateplans_byod.html.

Field, T. (2011). BYOD: Manage the Risks. [EB/OL]. https://www.bankinfosecurity.in/interviews/byod-manage-risks-i-1327.

Gruman, G. (2012). Afraid of BYOD? Intel shows a better way. [EB/OL]. https://www.infoworld/article/2615361/byod/afraid-of-byod–intel-shows-a-better-way.html.

Morrison, N. (2014). The Next Revolution in School Tech: Bring Your Own Device. [EB/OL]. https://www.forbes/sites/nickmorrison/2014/01/19/the-next-revolution-in-school-tech-bring-your-own-device/#7131f7227645.

Musthaler, L. (2012). Best Practices for Screening Mobile Devices for BYOD. [EB/OL]. https://www.networkworld/article/2190566/infrastructure-management/best-practices-for-screening-mobile-devices-for-byod.html.

Nielsen, L. (2012). Why BYOD, Not Banning Cell Phones, Is the Answer. [EB/OL]. https://thejournal/articles/2012/05/09/why-byod-not-banning-cell-phones-is-the-answer.aspx.

Raths, D. (2012). Are You Ready for BYOD? [EB/OL]. https://thejournal/articles/2012/05/10/are-you-ready-for-byod.aspx.

VentureBeat. (2013). Rise of the “consumer enterprise”. [EB/OL].  https://venturebeat/2013/06/24/rise-of-the-consumer-enterprise/.

李卢一, 郑燕林. (2012). 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20(6): 71-76.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