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数期「教评心事」,笔者简介「客观主义」及「实践为本主义」的知识论观点的特徵。今期「教评心事」中,笔者转谈如何应用知识管理的观点在学校进行「课堂研习」以便教师间共享知识。
「课堂研习」(Lesson Study)是近20年本地及海外教育研究与发展的一项热门主题。课堂研习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模式,也是一种有效提升教学效能的方法。笔者以校长的角色曾大力推动教师进行「课堂研习」,而能大大提升学校的教学效能,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单有明显的进步,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也显着地提升,他们甚至荣获「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因此,笔者深信「课堂研习」的威力,所以致力在服务的学校推行「课堂研习」。「课堂研习」结合「集体备课」及「观课」两种措施的优点,提供机会让参与老师对教学有所反思及改进。因此,课堂研习能帮助教学效能的提昇,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应有所进步。因此,笔者服务的学校自2011-2012学年已在各科同全面推行「课堂研习」。
学校以下列步骤推行「课堂研习」:
找出问题(Defining the Problem)
学生为何会难于掌握某些学习内容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ontent?
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否与下列因素有关:
- 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Individual Learner Difference
- 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learning content
教师教学的差异,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观点和处理手法 Different Teachers’Viewpoint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学校要求任教相同科目,及相同级别老师组成小组,开始课堂研习。课堂研习基本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小组内教师共同探索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很大,(例如: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亦可以很具体仔细(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明白「因式分解」的概念),小组开始构思问题,及将问题收窄,以致可将问题化作在一个教节中处理。
集体备课(Planning the Lesson)
- 找出一个教节的教学目标 Devis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a research lesson
- 参与老师须自行提出解决问题之假设(Make a hypothe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 以课堂教学验证该假设之可行性。此做法之目的不仅在于教好该课节,而是更进一步希望了解该课节如何运作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Verify the hypothesis
- 根据教学目标,集体设计课堂,并制作成教案(Design a lesson plan)
当上述问题已清楚找出,小组就将之变成一个教节的教学目标。小组在定立教学目标时,参与老师须自行提出解决问题之假设(hypothesis),以课堂教学验证该假设之可行性。此做法之目的不仅在于教好该课节,而是更进一步希望了解该课节如何运作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跟着,根据教学目标,集体设计课堂,并制作成教案(lesson plan)。
教学实践(Teaching the Lesson)
- 小组中其中一位老师将在其任教班别的一个课节中应用小组所制定的教案,Try out the lesson by one teacher
- 该课节过程可以将之摄录,以便日后讨论之用,Video-recording for discussion
- 而小组中其他教师可在该课节观课,并将过程中的观察以文字纪录,亦方便讨论之用。 Recording observations in the lesson for discussion
小组中其中一位老师将在其任教班的课节中应用小组制定的教案,该课节过程可以将之摄录,以便日后讨论之用,而小组中其他教师可在该课节观课,并将过程中的观察纪录,亦方便讨论之用。
课堂评估及反思(Evaluating the lesson and Reflecting on its effect)
首先由任教该课节老师先说明对该课节的看法及意见,The Teacher shares his/her try-out experience
小组内其他老师亦一起参与讨论,提供对有关课节的意见。讨论的中心是该课节的教学 All teachers join discussion:
- 尤其是与课堂前小组所讨论的教案与实际的情况有否明显的差异,Differences between intended outcome and enacted outcome
- 能否解决在课堂前小组所认定的问题。Does hypothesis work ?
- 讨论的中心不在任教教师本人,Focus on teaching itself but not on teacher
参与老师共同评核全组的努力成果,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lesson and the effort of the whole team
期望每位参与的老师都对这课节一起反思Enhancing all participating teacher’s reflection
教师专业知识上有所增进 Enriching all participating teachers’ knowledge
在该课节后,小组再讨论该课节之运作情况。首先由任教该课节老师先说明对该课节的看法及意见,小组内其他老师亦一起参与讨论,提供对有关课节的意见。讨论的中心是该课节的教学;尤其是与课堂前小组所讨论的教案与实际的情况有否明显的差异,及能否解决在课堂前小组所认定的问题。讨论的中心不在任教教师本人,小组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课节的教学上,所以各位参与老师共同评核全组的努力成果,期望每位参与的老师都对这课节一起反思,以便在教师专业知识上有所增进。
课堂修订(Revising the Lesson)
根据小组中各位老师在观课中的观察,在评估中讨论及反思小组再重新修订该课节的教学,可能将课堂中的内容、活动及有关问题修改。这些修改是从课堂实践及反思中引发的。
重教课节(Teaching the Revising Lesson)
该课节修订后,可以再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别教授,或由另一位教师教授。
课堂再评估及反思(Evaluating and Reflecting, Again)
修订课节再在别班重教,小组再评估该课节的效能。小组内的成员可就着该课节的成功之处及需改善之处再给予意见。讨论的目的是不单希望该教节的效能有所提出,更希望从课节中验证在过程中假设之可行性。
分享成果(Sharing)
虽然经过多重步骤,只是研究了一课节的教学,但学习可以是日积月累的,亦可以先由点,再发展成线、面、甚至一个立体。在过程中,小组会将过程中包括教案反思及评估等写成报告,更可以将之与其他科目老师分享,甚至其他学校老师分享。
任教相同科目及相同级别老师组成小组,老师在小组在开展课堂研习过程中彼此讨论,当中包括构思问题,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定义有关学生学习难点的问题,再协商一个教节的教学目标,提出解决学生学习难点问题之假设,设计课堂教案,应用并实践小组所制定的教案在课堂中,然后检讨教案在课堂中的成效,有需要时再修订有关教案。整个课堂研习基本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老师分享其教学技巧、经验及知识,而其知识不单是学科内容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也包含老师们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有频繁的知识交流及分享,参与者整体的知识自然地一起增长。
本人深信「课堂研习」必能促进同工对教学之反思及同工间之交流,同工可以共享知识,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带来同工的教学专业成长,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得以提昇。